上个月5月21日
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开了第十九次会议
这个会议规格极高,每两三个月才开一次
国家每天发生非常多的大事 但是能够上这个会议上讨论的每次只有五六件。

这次会议就专门讨论了一个话题,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看新华社的通稿写的非常直白
目前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外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
中国的公文一向是比较含蓄的,这个措辞已经很不客气了
校外培训这几年,让家长和孩子又爱又恨
我们小时候的课外培训班,一般都是在非常土的小教室里面,老师在外面发宣传单宣传
而现在的培训机构不但越做越大,而且广告无处不在,课文补习似乎成了小孩的必需品
各种机构的设计非常高大上,但是孩子和家长却越来越累。

如果只看国家这次整顿的表象,看起来是只差八样东西
办学资格,教师资格 教学内容不能比学校更多更快 培训时间不能超过晚上八点半 收费不能超过三个月 资金要银行代为监管 校区安全以及虚假广告
表面上查的都是资质收费这些东西,基本上小一点的机构很难存活,但是不是说大的补课机构,就能够继续发展呢?

我认为不论大小
接下来参加培训课程的人会越来越少原因等下再说
先看看资本市场的反应,人可能会说谎,钱缺从来不会。
今年一季度,高瓴资本清仓 好未来 老虎基金清仓 跟谁学 教培相关的企业股价全部腰斩
资本明显已经对校外培训市场失去了兴趣
不论是政府的思路还是资本的预判这种种迹象都已经在表明针对校外培训的大改革即将到来

可是教育培训为什么被突然锁定整顿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让孩子更累了吗?

事情远远不足是一次整顿这么简单这件事情关乎教育的本质和国家的未来。
教育本质是学习知识对世界形成基本的认知,这个要求其实很低学校的教育义务教育就足够满足不需要额外的补习
而基础教育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筛选。
这个作用非常的微妙,因为全社会的高级教育资源是有限的。
社会对顶尖人才的需求也是有限的,名校一共就录那么几个人。
国家也不需要人人都具备战略思维

那到底应该选择谁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呢?谁有资格去成为所谓的知识精英呢?

基础教育里面的中高考就是层层筛选,把有天赋的孩子筛选出来让聪明的孩子去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样对于社会来说回报是最大的因为你选出来的都是好苗子。
培养出来容易结果也最公平,很多人会抱怨说初高中的有些知识,考试完之后一辈子再也用不上了
说的确实没有错,考试里面最后那几道大题,可以说就是为难普通人的这种极端的基础知识,根本不具备生活上的实用意义
就是为了区分和筛选 把天赋好,学习能力强的孩子选出来

什么叫做天赋好,学习能力强呢?

大家每天上学八个小时,你课外培训再加八个小时,然后你比别人学的好,你那叫做天赋好吗?

不过是你爸妈更在乎你,更舍得投入,这样打鸡血,上了大学你还够这样,每天学16个小时吗?那等你工作了,你一辈子都能坚持这样的工作强度吗?

这肯定不现实也不健康,所以从国家的角度看,这其实是一种作弊
这就跟体育比赛打兴奋剂一样,歪曲了人才选拔的本意
国家要选的是读书的好苗子,是有潜力的人。
现在很多孩子靠着大量的课外培训提前透支身体,乔装打扮,加上父母的各种包装,看起来成绩很好,但是国家只是想选家境好资源好的人,那干嘛还要高考呢?
这种培训就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
小学初中的时候,你父母可以帮你找培训老师去教你做题
你工作以后面对人生的问题,你也能够找到培训班教你吗?
对于国家来说,培训班的流行让一些天赋一般的孩子,通过外力的帮助获取了教育资源
这既让孩子们很累,又让一些更有天赋的孩子丧失了机会。

所以本次中央深改委会议上面特别强调了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公平竞争,孩子是不是读书的料子其实很容易分辨。
从家长角度看,自己的孩子就算不擅长学习也舍不得放弃,我们都能理解,只要能让他上个好学校,对国家的那些利弊可能自己也顾不上了
政府也理解也明白,所以就从校外的培训入手,大力整顿
不要求家长做什么,而是要求培训机构
不能比学校教的更快更多,人为的限制培训的投机性质
你理解了政府的这个立场,你就能猜到像文化课以外的比如体育,艺术这些培训,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甚至还会鼓励大家多参与这种不以考试为目的的兴趣学习。

这种改革对国家整体来说是好事,是资源的更好的调配
对孩子来说依然是好事,因为大家既然都不补课了,选拔的机制依然是公平的
优秀的孩子还是能够跑出来,而且所有人都轻松了
唯一会有不满的可能就是那些特别喜欢让孩子补课的家长
其实你们也不用不高兴,因为极端的竞争,你能去补课,别人也能去补课
最后你孩子不行还是不行然后大家还白白辛苦一场不如大家都别卷接受现状
然而这个改革能被提到发改委的原因不仅如此还有一个更危险的信号,也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新华社的通稿针对校外培训列出以下几点:不符合资质 管理混乱 借机敛财 虚假宣传 与学校勾连毛利,其他这些都好理解,借机敛财 混在其他的问题里面很容易被忽略。什么叫做借机敛财开校外培训班又不是做公益,当然要赚钱了,难道不许人赚钱吗?
还真的就允许你赚钱,原文接下来说的更清楚
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 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行业,新华社的通稿从来没有废话
这一句还是整段话的题眼
当时我看到这里才恍然大悟才明白这次大动干戈的原因什么叫做资本化运作啊。
说白了就是先烧钱,再赚快钱
我们再看看最近几年资本的运作轨迹
是不是感觉一夜之间满世界都是相关的广告
大量的广告拉动市场的扩张
资本的逻辑第一步从来不是提升产品的质量,而是烧钱抢占市场毕竟打磨教学质量需要非常长的周期
一个优秀的老师,需要好几年才能成长起来,资本是没有这个耐心的提升教学质量太难但是制造焦虑就简单多了
2020年中国培训机构用来打广告的费用,普遍占收入的一半左右
也就是说家长交的学费一半用来打广告了
比如说更谁学,他们的财报是公开的,你随便查查就能看得到他们去年研发费用是7.3个亿占总费用的10%,销售费用则高达58亿元,销售费用占收入的80%多
这还只是坑点家长钱的问题,还不算大问题

但如果不管他们等培训机构第一阶段圈到了钱,想保住市场,他们就会想办法提升质量
自己培养老师可来不急,资本的竞争是以小时为单位。那怎么办呢?
最快的办法就是挖学校里的老师,2倍3倍工资挖不出来开5倍呢?
优秀的老师,优秀的校长在资本化之后会面临巨大的诱惑。
等到好老师都在培训机构,二流老师才来学校教书这个循环就进入了一个不可逆的阶段
最后培训机构成了教育的主体,学校的处境越来越尴尬。
其他行业的竞争还没有问题,但是教育事关重大说小一点是国计民生,说大一点教育可以塑造社会形态和民族未来,那就必须由国家掌握。

我相信随着中国教育行业的整顿和规范,中国下一代的青少年能有一个更美好的童年,接受更好的学校教育。